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生態養殖真的有比較好嗎?養殖小知識一次告訴你

台灣四面環海,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資源,也具備了漁業生產環境,台灣漁業分為遠洋漁業、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,2018年起養殖漁業產值超過遠洋漁業,達到375億元,77%產量均為內銷,讓台灣被稱為水產養殖王國,各縣市也紛紛投入養殖漁業的行列。

養殖漁業的4種型態

淡水魚塭

用土地圍築堤岸,利用河川、水庫、湖泊或地下水等不含鹽分之水體養殖魚類,也是台灣目前水產養殖比例最高的養殖方式。

鹹水魚塭

在沿岸、內灣或海埔新生地等圍築堤防將海水灌入,利用各種鹹度鹽水養殖水產生物。

淺海養殖

在潮間帶及低潮線以外之淺海區域進行養殖,台灣淺海養殖地區主要以西南沿岸各線以及澎湖海域為主。

海面箱網

將箱型網具放置在低潮線至外海區域,施撒餌料圈養魚類以至收穫。

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史

傳統期(1661年):台灣養殖漁業的萌芽時期,僅投放天然苗,不投飼料的粗放型態。

基礎期(1963年):成功開發人工繁殖技術(草鰱魚、草蝦及烏魚),奠定日後養殖漁業發展基礎。

拓展期(1970年):成功開發人工飼料配合水產機械、冷凍加工業,及養殖技術的創新,養殖業逐漸邁向集約化及企業化模式。

全盛期(1980年):開拓出國際市場,爭取到大量外匯,可以說是台灣養殖漁業的黃金時期。

衰退期(1988年):水質汙染、蝦病、地層下陷、破壞自然生態等問題層出不窮,重創養殖業發展。

外移期(1990年):把養殖的經驗、技術及成果,向外推廣,讓養殖漁業擁有更開闊的發展空間。

轉型期(2000年):開始重視永續經營以及與環境共存共榮的養殖方向。

永續期(2010年):因應種原基因窄化、外來種、氣候變遷、污染等污染。

為什麼需要生態養殖?

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議題,生態養殖變成許多養殖場轉型的選擇,因為養殖魚類需要大量的水,早期缺乏雨水時,許多養殖業者便會藉助使用地下水來維持養殖,而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,同時也為了避免遇到病害或蟲害,也會投放抗生素或是一般藥物,這些問題除了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外,也會對土地、水源造成環境上的破壞。

生態養殖是甚麼?

所謂的生態養殖就是改善水質與生態環境,不使用藥物以及低密度的方式進行養殖,為了要營造出最貼近自然生態環境的養殖區,就需要不斷的經過試驗,除了水質的調整、營養循環,還有食物鏈的平衡都需要時間,另外低密度的環境也很重要,因為只要魚隻保持心情愉快,身體自然也夠健康,這樣養殖出來的魚隻才會肥美又營養。

芳茲的日月養生滴魚精選用半海水生態養殖的虱目魚,漁場為了友善環境,不竭盡土地的資源,整個養殖過程堅持不使用任何藥物,嚴格到連同堤岸都不使用除草劑,同時也降低了飼養的密度,在低密度且無藥物的環境裡,可以讓成長中的魚隻保持愉快的心情。

在水質管理方面,因為不使用藥物,為了維持良好水質及控制魚病傳染,除了合宜的投料控制、減少餘料造成水質污染的可能性,漁場也在池中混養了蝦類,蝦類是底棲性的生物,可以把魚沒吃完的飼料吃掉,至於魚蝦排放出來的有機廢棄物,則是培養微生物、益生菌來處理分解。

池子中除了混養蝦類,我們也會投入少量挑選過,喜歡定居、不愛長距離洄游、少做追擊的食肉性魚種,用來將生病、泳速比較慢的魚隻吃掉,以自然的方式減少魚病的擴散。

這種設計出來的生態鏈,使用生物控制生物、環境的方式,雖然成本較高,但能給予魚蝦好的生長環境,對人體也比較安全,對環境也比較友善。芳茲希望除了減少環境衝擊,也能提供虱目魚完整的營養,幫助身體維持健康。

芳茲生技的日月養生滴魚精含有優質蛋白質7.6g,鈣質7.81mg、牛磺酸109.1mg、膠原蛋白3340mg,以及總支鏈胺基酸384.4mg,適合孕產婦、銀髮族、成長中孩童,與各族群補充完整營養,天天增加保護力;另有天然深海魚軟骨素,可以幫助維持關鍵行動力,讓您生活不卡關,輕鬆邁向健康人生。

 

保護環境也保護健康日月養生滴魚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