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根據市調中心的指出,預估2023年全球葉黃素市場將突破15億美元,其中2024年到2030年的複合成長率為6.1%,但是市面上的葉黃素怎麼挑?酯化型與游離型葉黃素該選誰?單方、複方你選對了嗎?今天的葉黃素推薦通通說給你聽。
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葉黃素,需要靠攝取足夠的天然食物補足,例如:波菜、芥蘭菜、甘藍菜、雞蛋、山茼萵等,竟然天然食物中就能補充,為什麼還需要透過輔助?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⟪2017年-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⟫報告中提到,國人的飲食型態方面,蔬菜、水果、乳品攝取量大幅低於飲食指南建議,也因此才有了需要補充葉黃素的建議,然而,市售產品百百種,只需要掌握5大原則,就能找出適合自己的。
1.挑選與葉黃素相同的來源:
由於葉黃素存在於深綠色、水果與花卉中,其中金盞花更被證實是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的最佳來源之一,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的保健食品萃取物都含有金盞花成份。
2.挑選游離型葉黃素:
游離型葉黃素的分子量小,分子量約為酯化型葉黃素1/2,因此游離型葉黃素的吸收率較佳。而且市面上更有超過200篇針對游離型葉黃素的研究報告。
3.葉黃素劑量要足:
根據衛福部的建議,每日葉黃素攝取量不得超過30毫克,根據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(NEI)發表的研究指出,葉黃素10mg:2mg玉米黃素,有益於健康維持。
4.原料、配方來源公開透明:
擁有「身份」認明的原料與配方來源,不僅有助於在使用上更安全外,也能確保吃下肚的不是安慰劑。
5.選用膠囊型產品:
膠囊型的產品製造上較為簡單,添加物含量較少,營養成分相對來說也比較完整,在攝取時,可以讓身體避免而外負擔。
市售的葉黃素分為酯化型葉黃素(Lutein esters)與游離型葉黃素(Free Lutein,雖然兩者都能直接被吸收,在結構上還是有所差異,以下用一張表,讓大家1秒就能看清楚兩者差異。
『葉黃素吃越多=效果越好=錯誤觀念』多吃是沒有意義的,反而定期定量的補充才是關鍵,我們來看看從遠到近的國家,在葉黃素攝取量的建議。
美國: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(FDA)建議,每日葉黃素攝取量為6毫克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:每日服用葉黃素的上限為每公斤2毫克。
日本:厚生勞動省建議,每日攝取量不超過35毫克。
台灣:衛福部食藥署建議,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 毫克。
事實上,對於現代人來說,都希望透過一次的攝取,就能滿足所需,而複方保健食品就是來滿足這種需求,而且可以依照自身的狀況,選擇適合自己的葉黃素複方產品。
無論是在實體通路又或者是虛擬通路,隨處可見游離型葉黃素推薦、維持晶亮的相關產品出現在你我面前,在食安意識高漲的現在,公開透明的產品資訊已是現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在選購時,也會建議用以下方式進行評估。
1.產品背後的品牌口碑、專家推薦
2.來源有無獲專利認證,例如:AstaZine®
3.游離型產品
4.葉黃素10:玉米黃素2黃金比例
5.含有2種以上營養素
雖然葉黃素的安全性很高,而且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(FDA)認為是安全成分,但是還是會建議下列族群,在使用葉黃素時,可以先請教醫師、藥師或營養師:
1.正在服用藥物或是有其他疾病者
2.對葉黃素、金盞花過敏者
3.素食者須留意膠囊原料來源
資料來源:
1.葉黃素市場報告:至2030年的趨勢、預測與競爭分析
2.The stereochemistry of hydroxylation of the carotenoid lutein in Calendula officinalis
3.Serum lutein response is greater from free lutein than from esterified lutein during 4 weeks of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
4.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e-evaluation of lutein (E 161b) as a food additive
5.*制定日本人飲食攝取標準(營養需求)的基礎研究